中华作家网·炎黄杯 胡俊明:中秋·烧塔(散文)
中华作家网·炎黄杯 胡俊明:中秋·烧塔(散文)
中华作家网·炎黄杯 胡俊明:中秋·烧塔(散文),洛阳月饼品牌,圆形月饼图片,大米厂月饼不知不觉中,中秋佳节又悄然来到。年年话中秋,今又话中秋。但见,纷纷扬扬枫叶红,隐隐约约月桂盈。只是,月圆月缺月相似,人来人往人不同。
中秋佳节,全国各地除了拜月、吃月饼的习俗外,还有很多当地的特殊风俗。我们小时候盼过年过节,不仅仅因为有鱼有肉还有很多好吃的,还有热闹非凡的传统节日活动。比如中秋节,我们南方农村就有中秋夜烧塔的风俗,小时候的每个中秋节,村里烧塔就有我和同伴们忙碌的身影。但是我最近才知道,烧塔的风俗居然起源于家乡泰和县禾市镇,我的邻镇。
据史书记载,祥兴元年(1278)秋,文天祥兵败后收容了残部近万兵力准备再次反攻元军,于中秋节这天日汇合在禾市镇的牛吼江边的一个山村。村民们在江上架设了一座浮桥,供文天祥率军过江抗元。还拿出家里过节准备的米果、月饼、柚子、桔子慰劳文天祥的部队。当晚,文天祥率全军和老百姓在渡口边上拜月神,祈求早日收复失地。村民们在渡口用瓦片砌成一个高达三米的大塔,用稻草树枝放进去燃烧,直至烧得塔身通红。圆月升起时,塔火和明月照亮了整个浮桥,当晚近万抗元将士顺利渡过了牛吼江。
为了纪念这位家乡的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吉安人),每年中秋夜老百姓都会在渡口边上砌起了瓦塔,烧得通红。中秋夜烧塔的习俗便在南方各地慢慢传开,逐渐形成为中秋拜月祈福的一种民间风俗,传承至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此看来,这轮中秋圆月确实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
中秋的前几天,孩子们便自发从房头角尾收集瓦房更换下来的破损瓦片,蚂蚁搬家似的集中堆放到村头的晒谷坪。接着村里的泥瓦匠负责砌塔,瓦塔形状多数是圆形的,寓意为“月圆人圆”,“种养丰顺”“丰衣足食”等。塔身大约两米来高,直径大约一米左右,有些人多的大村,甚至把瓦塔做到三米高,非常气派。塔底用青砖做基础,留有较大的灶口,方便添加燃料。为了使塔身通风透气和造型美观,瓦塔常是两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虚,方便通风透气,这样烧起来火旺,火旺年头才旺。
农村人历来只过农历上的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这天,大家放下来手中的农活,一大早就去圩场买鱼买肉,买好菜回到家里又杀鸡宰鹅的忙乎半天。一家人动手张罗节日的晚宴,所以乡村过节的晚饭都偏早。其实在农村,凡事人们都要抢早,早是个概念,在农民心目中和勤一样重要,因为季节从不等人。
村里有人家不到下午四点就点燃了鞭炮开始拜神祭祖,于是家家户户大厅神台上烛光摇曳香烟袅袅开始祭祀。紧接着,左邻右舍此起彼伏不甘落后地响起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一会儿,家家户户便沉浸在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中。
满桌的佳肴美馔刚刚上齐,孩子们便争先恐后的抢占了餐桌的下席位置,却不敢动筷子。我知道孩子们不仅仅是慌吃,还一心惦记着晚饭后的重要任务。随着大人们一边笑着呵斥孩子们“像牢房里放出来的”,一边按辈分落座。我们从小就被灌输饭桌上的规矩:大人开吃孩子们才能动筷子、夹菜要夹面前的、筷子不能插在碗里等等。长大后才知道规矩礼节的重要性,外国人吃饭前都要祷告一下,何况我们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
丰盛的中秋晚宴开始了,一家人杯觥交错,亲情融融,举家团圆气氛十分浓郁。要知道,为了这顿团圆饭,有多少人从千里之外赶回家。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每个节日的团圆饭,羡煞了所有不能回家的游子。
吃饱喝足了的孩子们更加干劲十足,丢下饭碗就飞快地聚集到村前晒谷坪去接受任务。其实任务就是分组敲锣打鼓到各家各户收集烧塔的稻草,我们村地处盆地远离山区,那时没有液化天然气,做饭需要烧稻草,材质好的稻草要留给耕牛过冬食用,所以村里的稻草年年紧缺也显得很珍贵。
那时没有电灯,家家晚上点的是煤油灯。趁天未黑,孩子们随着年龄稍大一点的领队开始串门串户去收集烧塔用的稻草或干柴。所谓“敲锣打鼓”,只是“嗙嗙嗙”地敲着印有“抓革命促生产”之类的破搪瓷脸盆,一边敲着盆一边齐声吆喝:“烧塔烧的红,养猪三百五(斤),烧塔烧的白,养猪没尾巴(肥)”记得一次遇到一家不肯贡献稻草,孩子们一出门就喊“小气不肯出稻草,今年养猪全长毛……”然后哈哈大笑着一窝蜂跑了,生怕说了不吉利的话要挨揍,后来才知道这家男人吃十五号拿国家工资,家里根本没养猪。
我很清楚地记得,村里每一代的孩子们,在年年中秋烧塔活动时,只会重复上面这一句吆喝,而这句也许重复了数百年的祝愿话,却是那么纯朴实在,那么的简单知足。现代人发明的高大上的花哨又虚假的奇葩口号,在靠天靠地吃饭农村人心中简直就是不切实际的梦呓,就是假大空的大忽悠。
虽然儿时烧塔的场景记忆尽管已经很遥远了,成家后生活所迫已经没有闲心参与其中。但是身在异地他乡的我,每逢中秋佳节,烧塔场景的热闹喧哗仿佛又在眼前,随着塔身烧的透红时刻,人们的兴奋的欢呼声犹在耳边,余音久久萦绕不散,似乎一辈子都无法消除。
塔身被烧得通红的那一刻才是烧塔活动的高潮。一轮巨大的皓白圆月正冉冉从村头的树梢升起,顷刻间,鞭炮齐鸣,整个村子都弥漫着刺鼻的硝烟以及特殊的芳香。孩子们围着红塔在尽情地跳跃欢呼,大人们纷纷严肃郑重地端着装满祭祀品的托盘,来到瓦塔前虔诚地朝圆月跪拜,他们在心中默默的祈祷,感谢老天每年恩赐的收成,祈求老天来年少灾少难、风调雨顺有个丰收年。中国农民,显然是最容易满足的群体,上天赐予多少就欣然接受多少,从不埋怨。遇到灾难,只怨怪自己命不好,从不怨天尤人。
近年来的中秋之夜,我总要迫不及待的翻看朋友圈发出的家乡烧塔视频,但是有些视频看规模估计是村里特意组织的,虽然场面热闹非凡,锣鼓喧天烟花齐放,场面恢弘气势浩大。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有些夸张做作和不真实之感。也许自己没有身临其境,也许数十秒的视频无法感受到现场气氛,也许节日情景的反差导致短暂的心理不平衡,萌发了莫名其妙的缺憾和妒忌……总之,再也无法激发出我当年在烧塔过程的那种激情和亢奋了。
今天的中秋节,除了做核酸,和往年一样没有丝毫节日的氛围。晚上,孩子们吃了月饼回家了,我把手机设置成静音模式,我只想静静,也难得静静。
疫情整整三年,大家都习惯了静态,可是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有多少元气多少光阴经得起如此长期的静态地流失呢。我不敢打开微信看铺天盖地的节日祝福,担心看着看着就变成了“躺平”二字。今晚想必烧塔视频又要刷屏,我也没敢看,生怕这些短视频里的欢腾横看竖看变成了讽刺人的笑话。
如今,尽管中秋月饼的包装夸张地豪华,尽管生活物质丰富品种繁杂可以轻易的餐餐鱼肉,但是失去民俗风情的中秋节早已变得枯燥无趣了。特别是自从各地城区禁止鞭炮开始,城里的节日之夜只剩下寂静的路灯在无声抗议,节日的神奇魅力从此消失殆尽,节日的文化传承也被瓦解的残缺不全了。
好在月亮依旧是那个月亮,她辛勤地记载着历史沧桑,万物苍生在变,世界形势在变,人情世故也在变,岁月的足迹已经渐行渐远。唯独不变也永远不会改变的是,中秋圆月带给我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
夜已深,万籁俱静,仰首凝望着已经升到半空的和我一样孤寂的圆月,我隐隐的觉得,这异乡之月似乎并没有故乡的月亮明亮美丽,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圆月悬挂在湛蓝深远的夜空,看起来倒像一幅高深莫测的禅意画卷。
尽管如此,我依然很在乎这个节日。我想,今夜天下所有游子大概和我一样,思绪在两地来回穿越,身心也沉醉在那充满醇馥幽郁的诗意中了:
胡俊明,1963年生,江西省泰和县人,1979年高中毕业,建筑工程师,现在苏州创业,任苏州吉安商会执行会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重磅消息!特快军情! “末日将军”苏洛维金强势发声!要把赫尔松炸成一座“死城”!变成乌军“坟墓”
俄军正在放弃赫尔松?媒体:千万别忘了武契奇的线大会上美官员祸水东引 把矛头指向中国
俄军正在放弃赫尔松?媒体:千万别忘了武契奇的线大会上美官员祸水东引 把矛头指向中国
相关文章
- 最简单的DIY月饼好吃又有逼格。
- 惊艳!惊艳!各大品牌中秋月饼礼盒不只是好看是太有趣了!
- 选购月饼有讲究 吃得健康有学问
- 视频 上海最有特色的月饼!这些“王炸”口味尝过吗
- 巧手做月饼中秋快乐一起DIY!
- 两天销一万块 糖饼玩起创意来真是“好看”
- 2021重庆中秋月饼文化节时间、地点、特色活动
- 月饼税不是必须得缴 地税:算入福利可免税
- 一座好玩的山 在「雷洞烟云 星空营地」度过一个圆满中秋
- 陕西八校联名校徽月饼共赴一场月圆
- 因“踢”出名的泾川这八种特色美食你可吃过?
- 大多数人都没吃过的这些月饼吃过两个就算大神!
- 富德生命人寿十堰中支开展温情回馈季月饼DIY活动
- 国家出台新规则禁止月饼天价包装多8百多万的月饼谁还敢卖?
- 手工老月饼传递浓浓中秋味
- 爽口小吃——紫薯山药月饼
- 月饼文案小黑板美陈马上用起来
- 自制月饼时尚新鲜 个性化月饼模具网上俏销
- 今年荆州月饼销售吹起“节俭风” 你最爱哪一种?
- 团购月饼不见货 消费者组团投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