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饼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苏式月饼

苏式月饼

月饼传说:试论杨康的故事原型为明永乐帝?

中国月饼网2023-01-17苏式月饼烫面月饼馅
月饼的功劳,烫面月饼馅,铁哥月饼,月饼传说:试论杨康的故事原型为明永乐帝?,月饼的功劳,烫面月饼馅,铁哥月饼线年,华盛顿大学历史学教授、汉学家陈学霖在台湾地区的一本历史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考证了一个相传是元朝末年留下来的

月饼传说:试论杨康的故事原型为明永乐帝?

月饼传说:试论杨康的故事原型为明永乐帝?,

  月饼的功劳,烫面月饼馅,铁哥月饼线年,华盛顿大学历史学教授、汉学家陈学霖在台湾地区的一本历史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考证了一个相传是元朝末年留下来的。只要读过金庸小说就知道,“”是古时候南方汉族对游牧民族的蔑称,和小说里游牧民族称南方人为“蛮子”是一样的。现在大家都是一家人了,这类词儿仅供引用原文使用。

  这个传说的主要内容是:元代的蒙古人让每十家汉人供养一个蒙古兵,平常受他的监管和压榨;每十家汉人只能合用一把菜刀做饭。江淮一带的老百姓受不了了,就去向打下了金华、温州的朱元璋诉苦,朱元璋找来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商讨对策,刘伯温说,现在群雄割据,与其分兵去打江淮,不如用个不费一兵一卒的法子。他派人在几个州县的糕饼店里传令,定制了几百万只月饼,里面都塞上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杀”。于是就在这个中秋之夜,家家户户掰开月饼,看见了暗号,纷纷拿起武器(咱们也不知道是不是那把每十家配额一把的菜刀),杀掉了身边的蒙古兵。所以今天浙江东南部的人吃月饼,底下还要垫上一块纸,就是为了纪念这件事。

  其实这个传说本身没什么意思,一听就是假的,历史上也没有任何能和它对应的事件。其中的那些情节,比如“十家合用一把刀”当然是不可能的,否则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了。十家汉人养一个蒙古兵的事儿也没有出现过,蒙古人和伴当进入中原的人数是很少的,他们的管理也相当粗糙。查阅元代的历史,只有个别地方使用过保甲制度,也是汉族人在管理汉族人。

  不过陈学霖发现这个传说假得很有意思,其中埋伏着微妙的人心。“八月十五杀”真正广为流传的时期并不是在明朝,而是在民国初年,能够查考到的文字记录集中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大致可以推测出,这里说的“”是影射满清,呼应的是那个时候刚刚兴起的民族主义情绪。传说里的严厉保甲管控和禁止民间私藏武器的政策,也更接近于清代的统治。

  古代的民间信仰认为,大约每二十年一次的闰八月十五是“三元劫运”日,也就是俗话说的“变天的日子”。明清时的秘密宗教,比如八卦教、天理教,都在教义里宣传闰八月十五会有劫难,选在这一天起事的就特别多。比如从咸丰到光绪年间,连续三个闰八月十五当天都发生了大事件,分别是洪秀全称王、常胜军起义和庚子年义和团起事。在更早的嘉庆十八年的九月十五日,被天理教的首领林清推算为闰八月十五,他称这一天会“红阳末劫,白阳教应兴,弥勒降生”,在当天率众杀进了紫禁城,只是各路配合上出了问题,功败垂成。看来皇宫里不只月饼做得一般,安保工作也就那么回事儿。又羞又恼的嘉庆批示说“亘古未有事,竟出大清朝”。那么我们再来看这个月饼传说,就很像是清代的民间集体记忆了。

  “八月十五杀”的月饼传说不只是在汉族地区流传,而且在清末的蒙古族地区也有。这个故事的蒙古版本是:我们伟大的祖先成吉思汗,以天纵无比的威力建立了大元王朝,在妥欢帖睦尔的时代,每十个汉人的家庭里都安插着一位蒙古,把他们当作奴隶来统治。每当汉人的男婴出生的时候,右手的拇指都会被剁掉,以免将来拉弓射箭;每当女孩出嫁,都要取走她们的初夜权。汉人很愤怒,推举了一个叫朱洪武的汉子做领袖,在闰月八月十五的晚上杀掉了身边的们,用他们的头颅和心肝祭月亮,然后围困大都,杀死了元朝的末代皇帝的元顺帝。

  你看这个传说里把汉族男孩的右手拇指剁掉,以免他拉弓射箭的情节,这是汉族传说里虚构不出来的,农耕生活里想到的首先是,没有了拇指就没法使用农具。而像僧侣行使初夜权的事儿,在元代和中原的历史上都没有过,根据考证,这是中古时代中南亚地区的风俗,至北涉及到南海的一些岛屿。

  所以在这两类版本里,我们会看到不同民族的民众,怎样对一段历史进行解释,看到记忆的碎片怎样变形加工成谣言,在口头上进行传播,尤其是和那本有名的《叫魂》放在一起来看,能折射出不少有意思的东西。

  元代灭亡以后,蒙古族内部就产生了一个传说:明朝的永乐帝朱棣并不是朱元璋的儿子,他是朱元璋攻破了元大都以后,占有的元顺帝的皇后瓮吉剌所生,这个皇后早已经怀孕了,默默祈祷上天让她的产期延长,到了第十三个月之后才生下了朱棣。朱元璋也怀疑朱棣不是自己的骨肉,所以才把他派到了北平,云云。

  这个传说当然是不靠谱,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傅斯年、吴晗这些历史学家都专门论证过,永乐帝的生母不是马皇后,是朱元璋的一个蒙古族妻子,但是那个妻子和元顺帝是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的。

  有关系的是这个传说里那种显而易见的小心思:打不过你们了,那好,我编一个故事,说你们的皇帝其实是我们民族的骨肉,忙来忙去,还是我们赢了,嘿嘿。所以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杨康模式”。

  这就是我今天要试论的“杨康的原型可能是永乐帝”。既然叫模式,就不是只有一个孤例,而是不断出现的故事套路,启发金庸编写杨康故事的传说原型可能不止这一个,还比如元顺帝本人。

  蒙古人编故事说朱棣是元顺帝的儿子,殊不知汉人已经预判了他们的预判。明代初年的文人笔记里说,宋代流传着一首对未来的预言诗里说“当初指望瓮生涯,死在西江月下”,意思是说元顺帝也不是蒙古的皇后瓮吉剌氏所生,实际上是宋朝的末代皇帝赵显的儿子,赵显怀孕的妻子被元明宗抢走,生下了赵家的骨肉元顺帝。这个故事和这首寓言诗当然是明代人伪造的。这个传说和蒙古人的“朱棣是元顺帝骨肉”的传说摞在一起来看,是不是特别地有意思?

  在金庸小说里,杨康模式也不只出现过一次,《书剑恩仇录》里还引用过乾隆皇帝是海宁陈家之后的民间传说。

  这种在血统上抄战胜者的后路的故事,心态上不过是“我是你老子,儿子打爸爸”,属于阿Q他老人家的“精神胜利法”,也许能有一点儿安抚作用,可那就算是真的,和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能被这种便宜的说法安抚到的,可不像是什么明白人啊。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