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中秋月饼里的商业秘密
藏在中秋月饼里的商业秘密
藏在中秋月饼里的商业秘密,新雅月饼礼盒,月饼卡,钓鱼台月饼,
厦门制造月饼的主体从来不缺翻新,老字号们是月饼供应商的始祖。改革开放初期,最早抢进月饼赛道的变成了酒店。1990年代末,烘焙行业异军崛起。近些年,跨国咖啡店冰淇淋店也追了进来。今年,厦门的风向又变了,便利店也造起了月饼。
最近几天,刚为便当和面包站台的张利,在中秋来临之际,又在为月饼吆喝了。张利是见福便利店的董事长,这是见福第一次自产自销月饼。
今年将迎来见福创立的第15个年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头,见福创造的第一次不只有自产自销月饼,不久前,见福刚第一次投产了自有面包品牌“美识家”和便当品牌“羡食生活”生产线。
生产线赋予了见福足够强大的“制造能力”,“制造能力+终端渠道”让见福几乎可以胜任任何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又到一年一度月饼硝烟弥漫时。艾媒咨询口径的数据,2019全国全年整个中秋月饼销售额为197亿元。
厦门蛋糕具体多大,没人统计过。但看老字号和酒店及烘焙企业的缠斗,甚至连咖啡店、冰淇淋店都大打出手,据此就可以判断,厦门月饼市场几亿规模肯定有,并且利润不低,否则不可能干没干过月饼的都削尖了脑袋往里钻。
月饼销售的黄金期其实也就半个月,如果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在几亿元份额的瓜分战中抢到一块蛋糕,对谁来说都是胜算。
见福刚具备了制造月饼的能力。从“零售型制造企业”完成向以科技为驱动力的“制造型零售企业”的转型后,见福正愁制造能力还无法发挥,因此,自然不会任由这种商机在眼前明目张胆地一滑而过。
便利店造月饼,不得不承认,厦门今秋月饼市场的风向又变了。厦门月饼市场的变迁,一直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事情。
改革开放前,老字号是厦门月饼市场供应的主力,比如在花生汤领域久负盛名的黄则和、以卖厦门小吃见长的好清香。
改革开放后,酒店抢进了月饼市场的赛道,先是位于厦门中山路1号的东海酒店,可惜的是,这家酒店现在已经变身为夏商集团旗下的怡翔连锁经济型酒店;后又有中外合资的东南亚大酒店和国企独资的五星级悦华大酒店。
由老字号大小通吃到酒店分羹,这是厦门月饼市场的第一次风变,也是广式月饼进入厦门的开始。
1998年,在台湾搞房地产的黄俊凯在厦门创立烘焙企业向阳坊。此后至今,向阳坊与另一家同样是台资和从事烘焙制造的安德鲁森之间的存在,就像肯德基和麦当劳般的如影随形。
向阳坊对中国月饼市场的最大贡献,黄俊凯发明了“月饼券”。其实也就是提货券,只是专为月饼设计。
“月饼券+广式月饼”的创新,向阳坊模式成了厦门月饼市场的一匹黑马。荣光时代,有加盟者花10多万元加盟向阳坊,只是一个中秋就把成本收回来了。
2000年后,有一位向阳坊的职位经理人没能抵住中秋月饼的诱惑,辞职单干,接盘一家烘焙厂,另起炉灶推出了“澳联”品牌。创立当年,为迎战中秋,试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采用了立体式的广告轰炸。结果是,中秋过后,收获有限,“澳联”直接宣布破产。
“澳联”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品牌的积累和销售的增长都有它的渐进规律,根本就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为吃成胖子备下胖子额度的原料,加上为吃成胖子的费用投入,然而,收成并没有达到预期,孤注一掷的运营方式,把初创的“澳联”逼向了绝路。
这是题外话。当时中秋盛况跟现在已是两个天地,彼时一到中秋,门店一开,订月饼者云集。现在,门店一开,就是喊破了嗓子也不会有人搭理。
“澳联”的折戟似乎给了投资者一个引以为戒的教训,在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厦门月饼市场的制造主力一直都是“老三家”:老字号、烘焙、酒店。不同之处只有品牌数量上的增减。
一直到几年前,卖咖啡的星巴克和卖冰淇淋的哈根达斯也造起了月饼,从总部为厦门区域门店远程输送制造能力,因为这些外来势力的入侵,厦门月饼市场才又有了新的变化。
把厦门具备月饼能力的企业罗列一下,老字号、酒店,加上烘焙企业,几十家是少不了的。能造月饼的主体数量在增加,厦门蛋糕却是在不断缩小。
月饼市场的高潮出现在2004年,这个时候的月饼已经不是纯粹的月饼,只是陪衬,重要的是藏在月饼里的东西。于是,撑死了只能卖几百元的月饼被卖出了天际线,“天价月饼”应运而生。
也就是在这一年,人大立法叫停豪华月饼和过渡包装,把茶叶过渡包装一并叫停,此后,月饼终于回归到了卖月饼。
当年一盒1万多元的月饼,现在一盒撑死几百元,十六年来月饼市场的变化,是不是奔驰开进去五菱开出来的概念?
市场规模变小,特别是通胀背景下的利润不断被压缩,这种竞争格局注定,谁能有效控制成本,谁就能刺刀见红。见福“制造型零售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分布在福建、四川和江西三地2000多家便利店的走货能力,让规模化制造降低成本成为可能。
几十年来,月饼的馅料几乎一成不变,核心竞争力却在不断变化。月饼作为中秋礼品的存在,其实是形式大于内容,“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
自从向阳坊发明“月饼券”之后,中秋送月饼,实际上很多时候变成了送“月饼券”。那过程,就像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八月十五中秋一过,就像是吹响了压轴哨,所有过剩的馅料和月饼隔日都只能下架喂猪。
这就存在这样的事实:用来击鼓传花的只是“月饼券”,而非月饼,月饼商家甚至都不需要生产月饼,因为,买不吃,吃的不仅不需要买,甚至可能还会收到很多,而中秋一过,来不及转手传出去,自家又吃不完,“月饼券”就变成了一张废纸。
“月饼券”与实物有对等备份的,可能就会糟蹋了很多实物,如果没有对等备份的,对于月饼商家来说,卖出去的实际上只是一张“月饼券”,一张“月饼券”与一盒实际月饼,其间利润差了几倍?
当然,对于月饼商家来说,这节奏实在难以把握,因为根本就不知道最后的接花者到底要不要来提货,这会影响精准的库存。万一备份少又遇上挤兑,那阵脚可就乱了。所以,每到中秋,为了这个科学的匹配,月饼厂商都是忙得人仰马翻。
月饼商家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把实物备份少一些,这样可能钻个漏洞拣个便宜,但万一每张“月饼券”都要求提实物,那该怎么办?最好的预案是,可以领取或消费同等价值的商品。
比如,“月饼券”在酒店可以换自助餐、在烘焙店可以一次性换蛋糕,逻辑就是这么来的。
相对于换自助餐和蛋糕、面包,可以在便利店里随便挑,显然具备了无与伦比的核心竞争力。
厦门制造月饼的主体从来不缺翻新,老字号们是月饼供应商的始祖。改革开放初期,最早抢进月饼赛道的变成了酒店。1990年代末,烘焙行业异军崛起。近些年,跨国咖啡店冰淇淋店也追了进来。今年,厦门的风向又变了,便利店也造起了月饼。最近几天,刚为便当和面包站台的张利,在中秋来临之际,又在为月饼吆喝了。张利是见福便利店的董事长,这是见福第一次自产自销月饼。
今年将迎来见福创立的第15个年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头,见福创造的第一次不只有自产自销月饼,不久前,见福刚第一次投产了自有面包品牌“美识家”和便当品牌“羡食生活”生产线。
生产线赋予了见福足够强大的“制造能力”,“制造能力+终端渠道”让见福几乎可以胜任任何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又到一年一度月饼硝烟弥漫时。艾媒咨询口径的数据,2019全国全年整个中秋月饼销售额为197亿元。
厦门蛋糕具体多大,没人统计过。但看老字号和酒店及烘焙企业的缠斗,甚至连咖啡店、冰淇淋店都大打出手,据此就可以判断,厦门月饼市场几亿规模肯定有,并且利润不低,否则不可能干没干过月饼的都削尖了脑袋往里钻。
月饼销售的黄金期其实也就半个月,如果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在几亿元份额的瓜分战中抢到一块蛋糕,对谁来说都是胜算。
见福刚具备了制造月饼的能力。从“零售型制造企业”完成向以科技为驱动力的“制造型零售企业”的转型后,见福正愁制造能力还无法发挥,因此,自然不会任由这种商机在眼前明目张胆地一滑而过。
便利店造月饼,不得不承认,厦门今秋月饼市场的风向又变了。厦门月饼市场的变迁,一直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事情。
改革开放前,老字号是厦门月饼市场供应的主力,比如在花生汤领域久负盛名的黄则和、以卖厦门小吃见长的好清香。
改革开放后,酒店抢进了月饼市场的赛道,先是位于厦门中山路1号的东海酒店,可惜的是,这家酒店现在已经变身为夏商集团旗下的怡翔连锁经济型酒店;后又有中外合资的东南亚大酒店和国企独资的五星级悦华大酒店。
由老字号大小通吃到酒店分羹,这是厦门月饼市场的第一次风变,也是广式月饼进入厦门的开始。
1998年,在台湾搞房地产的黄俊凯在厦门创立烘焙企业向阳坊。此后至今,向阳坊与另一家同样是台资和从事烘焙制造的安德鲁森之间的存在,就像肯德基和麦当劳般的如影随形。
向阳坊对中国月饼市场的最大贡献,黄俊凯发明了“月饼券”。其实也就是提货券,只是专为月饼设计。
“月饼券+广式月饼”的创新,向阳坊模式成了厦门月饼市场的一匹黑马。荣光时代,有加盟者花10多万元加盟向阳坊,只是一个中秋就把成本收回来了。
2000年后,有一位向阳坊的职位经理人没能抵住中秋月饼的诱惑,辞职单干,接盘一家烘焙厂,另起炉灶推出了“澳联”品牌。创立当年,为迎战中秋,试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采用了立体式的广告轰炸。结果是,中秋过后,收获有限,“澳联”直接宣布破产。
“澳联”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品牌的积累和销售的增长都有它的渐进规律,根本就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为吃成胖子备下胖子额度的原料,加上为吃成胖子的费用投入,然而,收成并没有达到预期,孤注一掷的运营方式,把初创的“澳联”逼向了绝路。
这是题外话。当时中秋盛况跟现在已是两个天地,彼时一到中秋,门店一开,订月饼者云集。现在,门店一开,就是喊破了嗓子也不会有人搭理。
“澳联”的折戟似乎给了投资者一个引以为戒的教训,在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厦门月饼市场的制造主力一直都是“老三家”:老字号、烘焙、酒店。不同之处只有品牌数量上的增减。
一直到几年前,卖咖啡的星巴克和卖冰淇淋的哈根达斯也造起了月饼,从总部为厦门区域门店远程输送制造能力,因为这些外来势力的入侵,厦门月饼市场才又有了新的变化。
把厦门具备月饼能力的企业罗列一下,老字号、酒店,加上烘焙企业,几十家是少不了的。能造月饼的主体数量在增加,厦门蛋糕却是在不断缩小。
月饼市场的高潮出现在2004年,这个时候的月饼已经不是纯粹的月饼,只是陪衬,重要的是藏在月饼里的东西。于是,撑死了只能卖几百元的月饼被卖出了天际线,“天价月饼”应运而生。
也就是在这一年,人大立法叫停豪华月饼和过渡包装,把茶叶过渡包装一并叫停,此后,月饼终于回归到了卖月饼。
当年一盒1万多元的月饼,现在一盒撑死几百元,十六年来月饼市场的变化,是不是奔驰开进去五菱开出来的概念?
市场规模变小,特别是通胀背景下的利润不断被压缩,这种竞争格局注定,谁能有效控制成本,谁就能刺刀见红。见福“制造型零售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分布在福建、四川和江西三地2000多家便利店的走货能力,让规模化制造降低成本成为可能。
几十年来,月饼的馅料几乎一成不变,核心竞争力却在不断变化。月饼作为中秋礼品的存在,其实是形式大于内容,“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
自从向阳坊发明“月饼券”之后,中秋送月饼,实际上很多时候变成了送“月饼券”。那过程,就像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八月十五中秋一过,就像是吹响了压轴哨,所有过剩的馅料和月饼隔日都只能下架喂猪。
这就存在这样的事实:用来击鼓传花的只是“月饼券”,而非月饼,月饼商家甚至都不需要生产月饼,因为,买不吃,吃的不仅不需要买,甚至可能还会收到很多,而中秋一过,来不及转手传出去,自家又吃不完,“月饼券”就变成了一张废纸。
“月饼券”与实物有对等备份的,可能就会糟蹋了很多实物,如果没有对等备份的,对于月饼商家来说,卖出去的实际上只是一张“月饼券”,一张“月饼券”与一盒实际月饼,其间利润差了几倍?
当然,对于月饼商家来说,这节奏实在难以把握,因为根本就不知道最后的接花者到底要不要来提货,这会影响精准的库存。万一备份少又遇上挤兑,那阵脚可就乱了。所以,每到中秋,为了这个科学的匹配,月饼厂商都是忙得人仰马翻。
月饼商家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把实物备份少一些,这样可能钻个漏洞拣个便宜,但万一每张“月饼券”都要求提实物,那该怎么办?最好的预案是,可以领取或消费同等价值的商品。
比如,“月饼券”在酒店可以换自助餐、在烘焙店可以一次性换蛋糕,逻辑就是这么来的。
相对于换自助餐和蛋糕、面包,可以在便利店里随便挑,显然具备了无与伦比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文章
- 别人家的公司连发月饼都能刷屏朋友圈
- 游戏玩家是怎么过中秋的?玩非遗 穿国潮 还顺带卖月饼
- 这些云南特色月饼你吃过几种?
- 新疆奇台老月饼找回儿时的味道
- 消费测评报告 八成以上消费者更关注月饼质量、品牌和包装
- 今日图书推荐《小星星的大月饼
- 板栗月饼右键月饼
- 【我们的节日·中秋】中秋佳节 南雄市公共文化场馆热闹非凡
- 中秋节涨知识速看月饼用英语怎么说!
- 2022年中国月饼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预测分析
- 中秋节的月饼别忘了正确纳税
- 月饼“瘦身” 气象“更新”
- 多年不见得牛皮纸包装月饼重出江湖
- 墨西哥举行阅兵仪式庆祝独立212周年
- 月饼DIY:定制多样营养
- 荣华月饼坚持40年做好一件事“最伟大的作品”何以传唱不衰?
- 鲜肉月饼放冰箱也能有刚出炉口感!消保委亲测
- 月饼行业数据分析:2021年中国605% Z世代群体通过电商平台获取月饼信息
- 原来广州的月饼不止有“蛋黄莲蓉” 快来尝尝“消失的月饼”
- 新时代文明实践 制作月饼 体验民俗 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开展迎中秋主题文明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