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月饼、做VR还有聚美街电 博物馆如何“大变样”
做月饼、做VR还有聚美街电 博物馆如何“大变样”
做月饼、做VR还有聚美街电 博物馆如何“大变样”,月饼大叔,月饼玉髓,骗局月饼2019年8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宣称文化消费已成为国民消费升级的重要标志。在后疫情时代,文化消费并没有像人们担忧的那样遭遇寒冬、停止生长,反而迎来新升级,步入文化消费的“大时代”。
今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称,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美术馆和90%以上的博物馆已经实现了免费开放。线下文化消费场景正在发生新变化,也为未来的文化消费打开了想象空间。
今年,文博综艺《国家宝藏》推出第三季,继续为博物馆、文物历史等带来巨大的线上流量。同时,《国家宝藏》背后折射的,还有文化消费场景的IP化“破圈”之路。
其中,古蜀文化的“代言人”三星堆成为了近期IP融合的“C位”。三星堆博物馆上线了包含水杯、包袋、首饰等多种类的IP文创产品,并准备打造IP化主题电影《金色面具·英雄》,在IP融合上讲影视新故事。
此外,从传统做手办、书签的“IP思维定式”中跳脱出来的各大博物馆,也开始对IP融合的多元探索。河南博物馆推出“考古盲盒”,借着盲盒热来进行流量造势;苏州博物馆抓住中秋节的美食文化,推出融合IP的月饼礼盒、茶叶礼盒;而上海博物馆和动漫《秦时明月》合作,为博物馆文化消费场景打开“双IP”的融合新路径。
更不用说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超级IP与奈雪的茶的跨界联名、故宫博物馆与聚美旗下街电推出IP合作充电宝,都让博物馆等传统文化的IP走入消费新领域、新风尚,形成了“年轻化”热潮。
从种类单一、到“破次元壁”,线下文化消费场景的IP能量正流向更多领域,无论是在影视、新茶饮、共享经济、盲盒等“流量大户”,还是在餐饮、地铁出行等生活日常,都有更加多元、创新的升级。
随着博物馆“玩转”IP融合,人们认识博物馆、了解文化历史的方式,也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文化消费步入“大时代”,不止是90%以上的博物馆免费开放,为人们文化消费提供场景服务。文化消费的线下场景与线上科技也正贯通升级。
目前,故宫博物馆已经建成了“数字博物馆”,所有文物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电子档案”,游客有了更多的文化消费空间。带上VR眼镜,就可以在“数字屏风”后试穿龙袍、体验古人生活;还可以通过“数字地图”,在数字馆里感受故宫文物的魅力。
此外,作为拥有国内首创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的上海博物馆,能够通过大数据勾勒游客画像,根据参观兴趣、偏好来设置信息推送,让线上与线下进一步融合。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参观博物馆或文化古迹来进行文化活动参与的人数比重最高,其中,科技类文化项目受到的关注最多。
让科技与传统相结合,不仅能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为文化消费场景激活新的增长空间,提升文化消费新体验,还有助于打破时空限制,让VR、AR、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帮助文化消费更自由、更生动。
“预订参观,了解历史文化,听讲解等等,现在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自己搞定。”前不久刚刚游览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消费者徐敏说道,“数字化博物馆让每个人都有‘内行看门道’的更好体验。”
随着5G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借助数字化新风向,博物馆等文化消费线下场景将具有“沉浸式”“即时传播”等新优势,更好地提升消费体验和效率。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文化产业行业发展规划建议及未来发展潜力报告》数据显示,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正双向推动,51.7%的受访者文化消费支出占旅游总支出的10%-30%,35.2%的受访者文化消费支出占旅游总支出的30%-60%。
后疫情时代,不仅催生国内游的历史机遇,也催生了文旅消费的新机遇。文化消费线下场景正成为旅游出行的“打卡点”、城市的“新地标”。
北京白领陈都奇说,今年端午,自己和女友去苏州旅游的第一站就是苏州博物馆,“参观的人特别多,需要提前一周就在网上预约。”
中国旅游研究院2019年一项报告显示,文化消费线下场景附近的交通、餐饮等配套不足,是阻碍文化消费升级的首要原因。近两年,“旅游热”“文旅结合”的信号正推动改进升级。
比如,面向“95后”“00后”等偏爱夜游的特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博物馆推出了夜游服务;湖北省博物馆依托打造文化消费衍生空间,推出“网红”咖啡厅,可以吃的“越王勾践剑”、“编钟”慕斯等迅速“走红”。
此外,博物馆与商业区也开始了场景融合的“混搭”。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在商业中心开辟主题区、上海邮政博物馆在上海新天地开设分馆。
随着文化消费线下场景迸发新活力,拍照留念、预约查询、线上讲解与购物等,都集中到了游客的手机上。为了防止手机续航“扯后腿”、影响文化消费体验,陈欧旗下街电深耕文化消费线下场景,为文化消费提供全天候、即时性的充电服务。
近日,聚美旗下街电全面入驻上海邮政博物馆(新天地馆)。此前,街电也与苏州博物馆、青岛博物馆等达成合作,让有新意、“沉浸式”的文化消费不再有“缺电”担忧。陈都奇说,“无论预约、拍照、查信息,都可以很方便地借到街电,不再担心手机没电。”
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消费线下场景,正成为人们出行的热门选择。而文化消费不断升级,也将为大众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和更具特色的文化风景。
相关文章
- 北京海关助中秋月饼热销海外
- 故事:老婆饭后想吃月饼我出门去买回家时看到的一幕让我愤怒
- 你了解月饼的起源吗?有人说:再晚一些恐怕韩国人又要申遗?
- 6个项目集中签约!廉江安铺打响镇级招商引资“第一枪”
- 宠物也能吃的月饼紫薯胡萝卜月饼
- “山西名点”神池饼走俏展会
- 小月饼见证时代变迁 资讯
- 中秋佳节到!老外齐向中国送祝福
- 在台湾过中秋这种食物地位比月饼还高!
- 天价行不通新规下的月饼营销该何去何从?
- 涨停雷达:休闲食品个股异动 煌上煌触及涨停
- 华润苏果:中秋月饼“轻装上架” 多家老字号“同台竞技”
- 一口醉人“云咸情”!来自云南火腿与咸宁桂花的碰撞
- 影像力用影像成就你我
- 这个中秋夜在沪苏浙皖你能解锁哪些新玩法?
- 月饼“瘦身” 气象“更新”
- 这几款月饼看到后顿时没食欲相信你会有同样的选择
- 广州“黄牛”诉苦:月饼券4折也难卖出利润只有几块钱
- 市场监管总局:月饼不与其他产品混装粽子包装不超过三层……
- 天价“月饼”黄金做月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