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饼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苏式月饼

苏式月饼

中秋奇妙游多语种合唱《千里共婵娟》 苏轼留给了我们最好的中秋礼物

中国月饼网2022-12-09苏式月饼铁块做月饼
月饼相关税,铁块做月饼,夹江土月饼,中秋奇妙游多语种合唱《千里共婵娟》苏轼留给了我们最好的中秋礼物,月饼相关税,铁块做月饼,夹江土月饼如果苏轼活在现代,一定是顶流的“旅游博主+美食博主”,他一生走过近200个城市,约有50余

中秋奇妙游多语种合唱《千里共婵娟》 苏轼留给了我们最好的中秋礼物

中秋奇妙游多语种合唱《千里共婵娟》 苏轼留给了我们最好的中秋礼物,

  月饼相关税,铁块做月饼,夹江土月饼如果苏轼活在现代,一定是顶流的“旅游博主+美食博主”,他一生走过近200个城市,约有50余种当代美食与其有关联。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他不遗余力地推广,赋予了中秋节“千里共婵娟”的团圆寓意,也是他的疯狂种草,让我们体会到了“小饼如嚼月”的苏式月饼,还有他嗜蟹成癖,即便在仕途不顺之时,依然可以胸怀“不食螃蟹辜负腹”的豪迈与疏狂。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与苏东坡相遇,虽然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给我们的精神慰藉万古不朽,他不经意间留下的只言片语,成了我们最好的中秋礼物。

  公元1076年,还没有华为手机“捅破天”的技术,也没有问天、天问等那么多的卫星与空间站,中秋节的夜空只有一轮圆月与漫天繁星。

  就是在这平静的夜空下,苏轼在中秋节写下了一首光照千秋的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月,对影起舞。为官20载,因为王安石变法站错队,已近不惑之年的苏轼先贬杭州,再贬密州,衣食俸禄一年不如一年。密州没有杭州的山水与繁华,他去的时候又是凶年,就算整日忙于政务,作为太守生活也困苦到吃杞菊果腹的地步。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万里清光的中秋之夜,苏轼心潮起伏,思绪飞扬,他想到了自己漂浮不定的命运,想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想到了天上的琼楼玉宇,更想到了远方的弟弟。彼时,父母与恩师均已离世,他与弟弟已经五年未见。所有的思绪堆积在一起,写就了这首水调歌头。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中秋节成为固定节日是唐朝,在宋朝开始盛行。

  唐朝的中秋节,赏月之风已从文人墨客落在寻常百姓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点出八月十五日赏月的盛况,检索全唐诗,唐朝的八月十五赏月诗共111首,出自65个诗人之手,但在诗人那里多的还是张九龄望月怀远的相思。

  宋朝的中秋节多了一些观潮、赏灯、聚会的热闹。然而,对于文人来说,最怕热闹之后的孤寂。晏殊曾感慨 “未必素娥无惆怅,玉蟾清冷桂花孤”的孤单,米芾也有“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寂寞,但那么多文人骚客写中秋之月,还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感情最为充沛,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某种程度上说,是苏东坡“但愿人长久”的期盼,让中秋节的意义,变得更为充盈起来,以至于950年后,人们已记不清了大宋朝那段纷纷扰扰的历史,却依然对这首词朗朗上口。就是不知道,如果让那位有名的“J浅浅”的现代诗人也写一首中秋,又会写得多么脍炙人口。

  讲究意趣的宋朝人,将风雅变成习惯,也将精致生活普及到了方方面面。中秋时,他们会全家聚于一处,玳筵罗列,饮酒赏月,当然,也少不了苏轼讲过的一种“小饼嚼如月,中有饴与酥”的“月饼”。“宋月”就源自这个尤其讲究精致生活的朝代。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苏轼写作这首咏小饼的小诗,正是中秋前后。从诗句“中有酥和饴”中,我们可以知道宋朝小饼里面包有酥油、饴糖做成的馅,其实跟今天的月饼是差不多的。即便到了现在,苏轼的老家四川眉山一带,依然流传一种号称是苏轼发明的“龙眼酥”的月饼。

  “饼”在古代是一类面食的总称,比如面条叫汤饼、索饼,馒头叫蒸饼、炊饼,水饺叫煮饼,凉面叫溲饼等。古人祭祀需用面食,以“饼”祭月,在所难免,比如宋代宫廷过中秋时就吃“宫饼”“小饼”“月团”。

  「月饼」一词最早应见于南宋时吴自牧的《梦梁录》里。同样著于南宋的《武林旧事》就曾记载:此时的月饼属于市集上售卖的食品,而且多数都是蒸制的。今年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中,汴京热卖的“果子”,就有点类似于“月饼”的形态,那时候的月饼还并非中秋节的专属,而更像日常生活中的点心。

  当然,宋朝的月饼也没有那么多华丽的包装,没有在包装上烫金烫银的技术,更没有FSC认证的可降解纸张,3D打印的图案就更不用说了,那时的“月饼”还是更为纯粹的美食。

  但现在的月饼就完全变样了。比起端午节吃粽,月饼似乎更有“卖头”,京式、广式、苏式,双黄、五仁、豆沙,品类繁多,应有尽有。这还没完,最近,上市公司、月饼生产基地、酒店老字号纷纷搭车元宇宙卖月饼。各大元宇宙数字藏品平台也推出了五彩缤纷的“数字月饼”,这些月饼打着“零糖零卡零脂”旗号,吸引了一批数字潮流玩家。现实世界里天价月饼近些年由于监管趋严近乎消失,但“元宇宙”里依然有不少天价月饼,在许多元宇宙商品交换平台上和场外交易群里,一枚数字月饼叫价高达1万元甚至数万元。

  除了月饼,相信在这几周,你就已经被各种“中秋好礼”刷屏了,螃蟹、茶叶、佳酿,全面打包你“舌尖上的中秋”,看起来五花八门,其实说到底也离不了饮食二字,这时我们看宋朝的伴手礼可就“洋气”多了。

  记录东坡送礼的文字不多,但他曾在诗作中详细描述过几次给弟弟送香贺寿,以及与黄庭坚赠送帐中香的故事,如何制作,香气如何都被仔细描写下来,可见在宋朝,馈赠珍佳香品,甚至传授独家制香秘方,都被认为是真挚友谊的表现。

  记录东坡收礼的文字就更少了。嗜蟹成癖的他在《丁公默送蝤蛑》一诗中写道:“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太守指苏东坡自己,“尖”,指雄蟹;“团”指雌蟹。

  蝤蛑,在浙东沿海地区特指青蟹或者梭子蟹,其成熟期正在中秋前后。对于梭子蟹的美味,苏轼是慕名已久,却一直苦于囊中羞涩,不能一尝滋味。不过丁公默,满足了苏轼的胃口。丁公默与苏轼为同科进士,两人还有亲戚关系,交情甚好。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太守之后,给丁公默寄诗一首,作为回礼,丁公默寄来了几只梭子蟹。苏轼高兴的不得了,当晚就吃个干净。

  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经无法得知了,史料记载,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知道吃螃蟹了。但有史以来,那么多吃螃蟹的人中,苏东坡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顶级吃货。

  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苏东坡是吃货当中文学功底最好的,文学家中厨艺最高的,没有之一。约有50余种当代美食与苏东坡有关联,他本人至少在数十篇作品里记录过详细的烹饪技法,直接点评过的食物/菜肴有近百种。他还是厨艺极高的吃货,大概是历史上首位开创了东坡肉、羊蝎子吃法的人。

  只可惜,由于高温“烤”验,今年的大闸蟹出现了蜕壳慢、个头小、价格高等问题,而今年的中秋节恰恰来的特别早,远早于阳澄湖大闸蟹的开捕日期,或让阳澄湖大闸蟹缺席很多人的餐桌。不过,虽然阳澄湖大闸蟹恐缺席,但还有很多蟹顶着阳澄湖的招牌,甚至以蟹卡形式风靡礼品节,这算不算也是了作慰藉?

  以前的车马很远,书信很慢,思念一个人只能靠臆想。如果放到今天,苏轼在密州,弟弟在齐州,就可以坐着高铁直达,又或者直接视频对话,可惜,苏轼做不到,但是你能,在中秋佳节多联系家人。

  苏东坡先生不仅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上都有很高造诣,关键是他在人生逆境的处世态度更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人”与“文”不仅慰藉同时代的文人,还影响到每一个后世的中国人。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