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饼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广式月饼

广式月饼

平遥游子著文《古城那轮明月》将爱洒满了古城!

中国月饼网2022-12-10广式月饼软馅的月饼
成都月饼网,软馅的月饼,月琪月饼,平遥游子著文《古城那轮明月》将爱洒满了古城!,成都月饼网,软馅的月饼,月琪月饼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就要到了,这时候我的记忆总会飘回了我的故乡,古老厚重的城墙、曲折幽深的街巷、古色古香的宅院、色香

平遥游子著文《古城那轮明月》将爱洒满了古城!

平遥游子著文《古城那轮明月》将爱洒满了古城!,

  成都月饼网,软馅的月饼,月琪月饼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就要到了,这时候我的记忆总会飘回了我的故乡,古老厚重的城墙、曲折幽深的街巷、古色古香的宅院、色香味美的牛肉、清凉爽口的腕托........这一切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掐指一算,今年已经是我离开家乡第十五个年头了,而在每一年快到中秋时候我的心情就像大海里翻滚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

  记忆中第一次过中秋节,那个时候的我刚上小学,家里住在一个四合院里,院里除了我们家还有好几户人家,院子中间一个很大很粗的枣树。那时母亲在家种地,照顾我们姊妹,而父亲靠在砖窑上背窑为生,说起“背窑”可能出生在70、80后的人还有一些记忆,那个年代几乎每个村庄都建了砖窑。那时的砖窑的生产条件极其恶劣,机械化程度低,砖的生产过程大部分靠人工完成的。

  制砖的主要工序包括上土、制坯、晾胚、入窑、烧结、窨水、出窑等工序,最早砖窑外形看像一个堡垒,如果从高空俯视就像张开的大口,民间将这种砖窑称为“大口窑”。入窑和出窑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干胚背入窑中和将烧成的砖从窑里背出,这个过程全部靠人力完成,平遥民间称为 “背窑”。这是砖窑上最苦重的活,那时一个窑工一趟要背30多块砖,一趟就是将近120多斤,而这样过程窑工们一天最少要重复300个来回,干十几个小时。

  特别是烧成砖的时候,这时窑火虽然己经熄灭好几天,但是窑里余温还没有散去,里面温度就比外面高10度左右,窑里烧成的砖如果你用手去搬还有些烫手,在窑里干活的窑工除了耗费大量体力,还要忍受高温的炙烤。尤其是到了夏天,干完活的窑工可以说全身没有一件衣服是干的。就在那样工作的条件下,窑工们一天也赚不到10元钱,按说在那个年代一天10元工资也还行。可是那时候的砖窑过了清明后才能生产,冻土就得停,所以一年只能干半年。

  平时如果遇到天阴下雨或者停电砖窑就必须停下来,所以窑工们一年也赚不到多少钱。那时我们家人口多,奶奶身体也不好,需要长年吃药,这样全家生活的重担就全压在了父亲肩上,那一年也正好赶上家里正在盖新房,所以一家人的开销都是精打细算,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就连平时也是粗茶淡饭,缺盐少油。那一年快过中秋节时候,我记得我父亲对母亲说不想让孩子们羡慕别人家过节,这样自己孩子会觉得矮人一等,必须让我们好好过一个中秋节。当时我还小啥也不懂,只是记得那段时间父亲比平时走的更早,晚上回来的更迟了。

  还是那几间瓦房,院子里的那颗枣树上挂满了红枣,秋天就像一个成熟的稳重而不失雍容,中秋节如约而至,这一天妈妈起了个大早,准备好了红糖、白糖、芝麻、果仁等开始做月饼,我和姐姐、弟弟好奇的围着母亲看着。

  平遥本地月饼做法很有特点,将用红糖等做好的馅儿用面包好后,然后置入一种木料制成的印有各种图案的模具里,平遥民间称这种模具为“月饼壳”,最后将经过挤压成型月饼放入鏊上烘烤而成。我曾好奇问妈妈为什么这做好的月饼有大有小、还有月牙状和葫芦状的。

  妈妈告诉我,这月饼分为“大团圆”、“二团圆”、“三团圆”,寓意中秋节家人团聚。这月牙状的代表女孩,葫芦状的代表男孩,妈妈告诉我将月牙状、葫芦状的月饼贡与月神,保佑儿女平安、健康成长。将大团圆月饼供与月神,就会保佑我们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那时候自己还小,也很淘气,哭着闹着妈妈要吃,妈妈脸一沉严肃的告诉我必须供奉完月神才可以吃,否则老天爷会割掉你的鼻子。也许是被妈妈的话给吓住了,我也只好咽下肚子里的馋虫。

  那天晚上,母亲在四合院当中摆上一张方桌,供奉上水果、月饼。母亲一边烧香,一边口里念叨着一些希望月神赐福的话,这时母亲也要求我们恭敬向月神的烧香、磕头。在供奉完月神后全家人开始分团圆月饼。按照平遥风俗会将大团圆按家庭成员数切成均等的小块儿,分而食之。即使回不了家的游子,家人也会一直给他留着,期盼早日归乡 。长大了才明白所谓的老天爷割掉鼻子是子虚乌有的事,而母亲虔诚的举行完所有的仪式,只是希望老天爷能赐福给他孩子们。

  那天晚上,我们围着方桌大口大口吃着月饼,母亲就在旁边看着我们。我曾问妈妈说你为什么不吃,妈妈告诉我她不爱吃。当她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吃着月饼样子脸上露出了笑容。就在我们收拾桌子时候,我忽然看见母亲用手指将桌子上的月饼末儿放进了自己的口里。后来家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们也一天比一天长大。我们长大后都离开的故乡,大姐和弟弟去了珠海,二姐本来在老家,前几年也跟着姐夫去了武汉做生意。而我因为上大学和工作的原因也离开老家,但是每年中秋节的时候母亲总会做好月饼。我曾对母亲说你看姐姐和弟弟都不在,在说现在大家也不稀罕这些东西了,你就不用麻烦做了。母亲总是说中秋供月饼是老辈传下来的规矩,只有这样老天爷保佑你们在外面顺顺利利的、平平安安的,还说你不稀罕了可月饼是她从小最喜欢吃的东西。母亲话突然让我想起了儿时的记忆,这时候我鼻子一酸,眼泪忍不住的掉了下来。

  这些年自己漂泊在他乡,每到快过中秋节的时候,总有的这样的场景出现在我脑海里。一轮明月高升,月光照在那厚厚的城墙上,洒满了我记忆中的四合院,而那一年我们全家人一起在那棵枣树下吃月饼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这些年自己长大了,走的地方多了,吃过月饼也很多,除了传统的莲蓉、五仁、枣泥、凤梨等口味外,还有山楂、榴莲、巧克力等“非主流”口味,但是就是没有自己小时候的味道。

  时光流逝,乡愁更甚。每逢过节的时候,我总是急匆匆的收拾好行装,踏上归程。因为我的心早就回到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在那里不仅可以听到自己熟悉的乡音,也可以见到和自己从小光着长大的的玩伴,和他们相约一起去逛古街、古巷、古迹,累了大家找个地方,随便一“疙蹴”,然后大家开始天南地北“侃专”,饿了一起去“跌面”,更让我欣慰的是我可以见让我始终牵肠挂肚的父母,也可以找回自己那记忆中的味道。

  在这个所有人都期盼团圆的日子,我只想对年迈的父母说,你陪我们长大,我们陪你变老。

  作者简介:范国栋,山西平遥人,笔名:“魔石”。大学本科学历。混迹职场数十年,至今无甚成就,唯喜欢读书和旅行,希望用心感悟世界,用文字记录生活。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