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饼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广式月饼

广式月饼

古代月饼是什么样的?

中国月饼网2023-01-09广式月饼果美月饼
八月十五打月饼,果美月饼,月饼营养成分,古代月饼是什么样的?,八月十五打月饼,果美月饼,月饼营养成分中秋将至,又到一年月饼季。“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一句谚语道出人们在中秋之夜赏月与吃月饼的习俗。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古代月饼是什么样的?

古代月饼是什么样的?,

  八月十五打月饼,果美月饼,月饼营养成分中秋将至,又到一年月饼季。“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一句谚语道出人们在中秋之夜赏月与吃月饼的习俗。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最初的月饼并不叫“月饼”,甚至与中秋节也没有什么联系!这一切都还要从月饼的起源与演变说起。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从历史记载来看,首次将饼与中秋的月亮联系起来,是八月十五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而归,唐高祖接过吐鲁番商人献上的胡饼,笑指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另据《洛中见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

  而“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那时的月饼还不是圆的,是菱花形。古代月饼最初是祭品,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流传到民间,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西湖游览志会》记载有“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青睐的中秋食品。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北宋时期流行一种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的小吃,被认为是现代月饼的雏形。这种饼以小麦粉、饴糖、猪油等材料制皮,口感酥甜。饼馅有猪油丁、松子、果仁等,类似于现在的苏式月饼和京式月饼。在当时,这种饼是一种日常甜点。苏轼在《留别廉守》一诗中曾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这里的“月”与中秋并无联系,只是说明这种饼形如满月,并不能推证是中秋十五所食的月饼。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记载,那时的月饼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此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

  明代起,开始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变得更加普遍,月饼也成为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明代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那时,月饼不仅代表着“团圆”,还成为人们在中秋节相互馈赠的佳品,互送月饼的习俗已蔚然成风。

  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

  月饼在古代就有多种花样,层出不穷。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有记载:“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由此可见,当时的月饼不仅有不同规格的尺寸,而且形状不一,甚至还出现了数百钱一块的豪华版月饼。

  不仅如此,明代还出现过一种直径二尺的超大月饼。明末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径二尺”说明月饼直径达到了六七十厘米。此外,《万历嘉兴府志》中也有提及:“八月望以百果为大饼名月饼,以百果和糖名俸糖,赏月达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水果馅的月饼了。

  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技巧不断提高。知名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便记载了一种“刘方伯月饼”。这种月饼的做法是:“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这种以果仁为馅料的酥皮月饼,即类似于现在的五仁月饼。

  在袁枚的眼中,“刘方伯月饼”口味甚佳,也是那个时代月饼中的标杆。另外他还提到过一种“花边月饼”,袁枚评价这种月饼“不在山东刘方伯之下”。这种月饼以枣肉为馅,之后慢慢制作成精致的轮廓和花纹,面团的清香和枣泥的甜香经过炙烤之后完美融合在一起。这是当时一户明姓大户人家所制的月饼,袁枚难以抗拒这种月饼的美味,便常用轿子接明家的女厨到他的园子里做月饼。

  清代嘉庆年间,杨光辅的《淞南乐府》有云:“淞南好,时物荐秋香,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新谷渐登场。”一边品尝着桃肉馅月饼,一边感受着粮食丰收的喜悦,该是何等惬意与满足。

  清朝末期,月饼的种类已经非常多了,不同地区的月饼也有着不同的风味与口感,广式、苏式、京式、潮式等传统月饼种类让人目不暇接。清末至民国初年,南京史志学家陈作霖写了一本《金陵物产风土志》,这本来是详细叙述南京历史文化的史志,但里面却提到“中秋月饼,以广东人所制为佳”。看来,广式月饼早在清末便已经闻名遐迩了!

  广式月饼品质繁多,主要特点是重油,皮薄、馅多,传统广式月饼按其馅心不同可分果仁型、肉禽型、椰蓉型、蓉沙型等。其中,尤为有名的当属莲蓉月饼。然而,莲蓉月饼出现的时间却很晚,在十九世纪末才诞生。

  当时广州城西有家糕酥馆,他们用莲子熬成莲蓉作酥饼的馅料,清香可口,大受顾客欢迎。光绪年间,这家糕酥馆改名为“连香楼”,那种莲蓉馅的饼点已定型为现时的月饼。宣统二年,翰林学士陈太吉品尝该店月饼后大加赞赏,但觉“连香”二字不雅,建议改成“莲香”,并手书了“莲香楼”招牌,沿用至今。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