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饼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月饼资讯

月饼资讯

【奔流文化·读书】经典怎么读才有趣?且读一读《中华文化故事·少年读

中国月饼网2023-01-15月饼资讯五仁月饼馅料配方
高价月饼,五仁月饼馅料配方,中秋节诗句李白,【奔流文化·读书】经典怎么读才有趣?且读一读《中华文化故事·少年读,高价月饼,五仁月饼馅料配方,中秋节诗句李白一本面向孩子们的心灵读本——《中华文化故事·少年读》,即将于这个8月由译林出版社

【奔流文化·读书】经典怎么读才有趣?且读一读《中华文化故事·少年读

【奔流文化·读书】经典怎么读才有趣?且读一读《中华文化故事·少年读,

  高价月饼,五仁月饼馅料配方,中秋节诗句李白一本面向孩子们的心灵读本——《中华文化故事·少年读》,即将于这个8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文化故事·少年读》作者南京大学教授、央视科教频道主讲人李晓愚,以“中华文化故事”丛书为底本,从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摘取汉字、成语、诗词、绘画、书法、风物这六颗明珠,用故事讲文化,以69篇妙趣横生的短文,介绍汉字的创制演变,探寻成语的来龙去脉,品读诗词的意境之美,趣谈古画的逸闻典故,追溯书法的渊源历史,玩味传统物件、风俗的意蕴内涵。

  “这本《中华文化故事·少年读》,把中华文化的抽象概念化作了形象的故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喻旭初先生表示该书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内容充实。图书包括汉字、成语、诗词、绘画、书法、风物六篇,虽然中华文化远不止这些,但此六者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是基础性营养,对日后的精神发育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很重视育人,教育大家做个纯真的人、正直的人,令人印象极其深刻。二是感情真挚。在诠释知识的过程中,作者善于结合现代语境,怀着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切身的感悟,在读之亲切的同时,给人许多有益的启示。三是语言质朴。作者不炫耀学问,不玩弄概念,而是用质朴的语言,把学术的成果做成了普及读物,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李晓愚以她风趣独特的语言梳理汉语词语的流变,探寻其中丰富的文化信息。看似平常的词语因此都有了身世、性格与表情,各自鲜活、生动起来,读后令人难忘。”著名作家余华如是评说。

  李晓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华传统文化影像传播委员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说故事》栏目主讲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后获英国外交部全额奖学金赴剑桥大学攻读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以最高荣誉毕业。回国后师从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研习中西方艺术史,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出版多部艺术、文化专著,发表三十余篇专业论文、近百篇文化艺术随笔,翻译了数十万字西方艺术理论著作。

  每逢中秋,各色月饼纷纷上市。月饼又叫“团圆饼”,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对于中国人来说,月饼早已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民俗符号。

  关于月饼的来历,民间有各种传说,其中人气最高的一个版本跟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有关。据说元朝皇帝为了加强对百姓的统治,规定每十户人家设立一个“管家公”,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时时刻刻监控百姓,防止百姓有造反的举动。这些管家公仗势欺人,百姓实在忍无可忍,便偷偷跑去找朱元璋的起义队伍,请求他除掉管家公。朱元璋很为难,这些管家公人数众多,又散布在百姓中间,很难一举清除,而且官兵搜查严密,消息也不容易传递出去。这时候军师刘伯温出了个主意,他让人放出风声,说上天要降大难于人间,想要幸免就得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对月吃饼。于是大家争相跑去糕点店买饼,等把饼掰开一看,里头有张小字条,上面写着:“中秋子夜时,齐杀管家公。”百姓感到奇怪,悄悄一打听,发现家家户户的饼里都有这么张字条,于是一起拿起菜刀、棍棒,将管家公打得落花流水。为纪念这次起义,朱元璋在建立了明朝之后就下令每年中秋节吃月饼。

  把月饼的起源与军事谋略挂上钩,听起来惊心动魄,不过这毕竟只是传说,可以娱乐,不能当真。月饼当然也是饼的一种,要追溯它的源头,就要从饼的历史说起。月饼的老祖宗其实叫“胡饼”,汉语词汇里但凡带个“胡”字的东西多是从西域传入,像胡萝卜、胡椒、胡麻、胡桃等等,胡饼也不例外。在胡饼传入之前,中原大地的饼基本上都是汤饼,就是面片汤,还有一种蒸饼,相当于今天的馒头。那胡饼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一种又大又圆的烧饼。从外形上讲,它最接近后来的月饼。胡饼非常受欢迎,唐代人还在饼里加上馅,使之更加美味。

  到了宋代,朴素的胡饼摇身一变,成了风雅的月饼。最常被引用的例证就是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如嚼月”就说明这种饼的外形像月亮一样是圆圆的;“中有酥与饴”是说饼里有酥油和饴糖,入口酥软香甜。这样的描述的确与月饼很像。苏东坡的这首诗是在朋友为他饯行的宴会上即兴创作的,时间恰恰就在八月。由此看来,他所品尝的很可能就是月饼。

  据现有的文献记载,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在中国真正风行起来是在明朝。明代的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就明确指出:“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月饼在当时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作为祭拜月亮的供品,二是作为亲友间互相馈赠、联络感情的工具。从此,中秋节吃月饼正式成为中国人的节令习俗。

  从原料来说,月饼不过是一种普通糕点,而且传统月饼油多、糖多、热量高,不宜多吃。可不管怎样,这枚小小的饼就因为与月亮、与中秋、与传统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中秋节不可或缺的食品。要知道很多文化现象并不是什么物质现象,而是人类的一种情感现象。

  小时候学历史,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记人名,当时觉得古代的人真是事多,一个人有好几个称呼,搞得后人头昏脑胀。比方说张白圭、张叔大、张太岳、张江陵、张文忠公,听起来像五个人,可其实是同一个人——明朝重臣张居正。白圭是他小时候用的名,叔大是他的字,太岳是他的号;他是湖北江陵人,所以又叫张江陵;至于文忠公,是他死后皇帝奉送的荣誉头衔,叫“谥号”。对古人而言,林林总总的称呼中,大部分是别人赋予自己的:名是出生以后父亲取的,字是成年之时,也就是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左右,德高望重的长辈取的。在社交活动中,自称时称名不称字,尊敬别人时称字不称名。在这些称呼中,只有号通常是自己取的,很能体现个性。而且,名和字是父辈所取,一般不能变更;而号,自己想取几个都行。

  取号的习惯在唐宋以前并不流行,它的兴起跟文人讲究文雅、追求个性密切相关。古人的号,有的与居住地有关,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因为他小时候生活在四川青莲乡;郑板桥号“板桥道人”,因为他老家的河上有座小桥,人称“古板桥”。有的号则体现了个人的生活情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有人就问他为什么叫“六一”,欧阳修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那人掰着手指头数,这不才五个一吗?欧阳修指指自己,加上这一老头儿,流连于五物之间,不就是“六一”了吗!古人特别爱用某某居士、某某道人、某某山人为号,这未必与宗教信仰相关,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远离红尘的志向。

  古人的别号里有表达自信的,比如乾隆晚年总结了自己一生打过的十次重要的胜仗,于是自号“十全老人”;也有表达悲伤的,比如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傅山,在明朝灭亡之后,自号“朱衣道人”,而且经常穿上红色的衣服,“朱衣”表面上指的是红色衣服,实际上却是明朝的象征,因为明朝皇帝就姓朱,傅山的别号寄寓着对逝去王朝的深深眷恋。

  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名,人人都有。而字主要用于社交场合,通常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有。古代的底层百姓地位比较低,一般就只有名,甚至小名当大名用,像《红楼梦》里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狗儿”显然是小名。至于号,那是文人雅士的需要。名也好,字也罢,都是他人对自己的期许;号,则是自我的塑造与表达。有些人的号比名和字都要响亮,比如苏东坡。他被贬到湖北黄州,日子穷困,可他并不抱怨,而是开垦了一块荒地,每天扛着锄头下地干活,这块荒地位于黄州城东边的小山坡上,于是他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东坡居士”。相比别的称呼,后人更喜欢叫他“苏东坡”,因为这个别号里蕴含着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在逆境中的豁达与乐观。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