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饼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月饼资讯

月饼资讯

湖南卫视《中秋之夜》晚会将开播:走出户外打破时空文化传

中国月饼网2023-05-08月饼资讯月饼口味大全
月饼分传统几种,月饼口味大全,榴莲饼怎么做,湖南卫视《中秋之夜》晚会将开播:走出户外打破时空文化传,月饼分传统几种,月饼口味大全,榴莲饼怎么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则千古名句大约是中秋佳节最常被引用到的句子,但真正的中秋,绝

湖南卫视《中秋之夜》晚会将开播:走出户外打破时空文化传

湖南卫视《中秋之夜》晚会将开播:走出户外打破时空文化传,

  月饼分传统 几种,月饼口味大全,榴莲饼怎么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则千古名句大约是中秋佳节最常被引用到的句子,但真正的中秋,绝不仅仅只有望月怀远那么简单。

  在吃月饼和庆团圆之外,传统中秋的本来面目会是什么样的?今晚19:30分,每年中秋都会陪全国观众一起过节的湖南卫视《中秋之夜》又将如约而至,为了给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今年的《中秋之夜》大胆迈出了一步——不仅离开演播厅,走到户外去,还创造了两个古今时空、主副两个舞台。

  “很多我们当下过中秋的习俗,其实都有一个与古人的传承和弘扬在。”作为连续执导两年湖南卫视《中秋之夜》的总导演杨子扬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为了展现这些“传承”和“弘扬”,《中秋之夜》必须在中秋的概念上打破“时空概念”,“只有这样,我们认为才是真正做到‘天涯共此时’。”

  晚会的灵魂,注定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因为,它是精神产品,而精神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避免人云亦云、重复复制等,要平中见奇崛。只有继续在创新中砥砺前行,给予观众不一样的观感,才能赋予晚会独具魅力的价值。而今年《中秋之夜》的导演仍然将创新放到了第一位:将古今两个时空打通,结合传统晚会模式与电影拍摄手法创造出一台全新模式的晚会。

  回溯历年来的《中秋之夜》我们会发现,从“今夜最相思”“花好月圆人长久”再到“花好月圆”“让月亮告诉你,每一刻都珍贵”,《中秋之夜》强调的始终是相思与团圆。2018《中秋之夜》依然如是,但在团圆与相思之外,导演组给出了一个传承与弘扬的意味,将今年《中秋之夜》的主题创意命名为“古今共月乐团圆”。“我们现在过中秋吃月饼,那古人是吃什么?我们现在过中秋会望月祈愿,那古代人是怎么许愿的?”

  顺着这样一个思路,导演组在2018《中秋之夜》的呈现上,打造了“古”“今”两个舞台。主舞台是现实空间,完成舞台的主体呈现,其副舞台是古代空间,还原古人过中秋的场景。两个时空在镜头的转换里交汇,最终营造出更深层次的“天涯共此时”概念,而“天涯共此时”在这里的含义更是指虽然社会在进步,我们仍然需要记住我们文化的根,继续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下去,即既要与时俱进,也要继续传统。

  今晚即将亮相的《中秋之夜》上,主舞台中将以歌舞为主要形式咏唱思念、团圆的情愫,而在副舞台中,剧情类表演将唱主角——张丹峰、洪欣这对夫妇将化身“吴川月饼店”老板和老板娘,讲述月饼的由来;一袭红衣的韩雪扎制灯笼,顺带普及中秋祈愿的历史;由罗云熙、徐海乔、马可和徐正溪乔装的“四大才子”穿越到过去,去体验古人过中秋的热闹场景……再加上特别设置、贯穿全场的“中秋千人放花灯”环节,以及主副舞台经由镜头和特别的意向设计相连,“共话”感自然呼之欲出。

  要有“共话”,就需要两个舞台。再加上想要通过放花灯、舞火龙的习俗展示给出更广域的中秋概念,2018《中秋之夜》就必须走出演播室。最终,导演组决定挑战户外录制。

  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选址,而传承和弘扬的主题又让导演组不能只单纯选择一个“山水场地”,“我们还是需要一个带着文化气息的场所,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传承的概念。”

  在看过襄阳唐城、贵州某地等多个户外场地之后,总导演杨子扬最终选择了长沙铜官窑。铜官窑除了拥有一个美丽的湖面之外,还拥有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湖面能够满足‘海上生明月’的呈现效果,那在古建筑群里展示中秋民俗和传承,也再合适不过了。”

  在这些地理条件之外,铜官窑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之一。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的长沙铜官窑,是有着“南青北白长沙彩”之称的唐代瓷窑三驾马车之一。千年沉船“黑石号”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而“黑石号”上装载的6万多件中国瓷器中,长沙铜官窑瓷器就有5.6万件之多。

  杨子扬说,导演组在搜集资料时发现,随着黑石号打捞起来的铜官窑瓷器上还带着许多优美的诗词,“其实就是我们中国最早出去的‘广告’,那些诗词,有很多都是跟中秋的氛围相关联的。”这些联系的阐述,不难让我们看到2018《中秋之夜》在初创时期的用心。当然,在确定下这个户外场地之后,导演组面临的挑战,就是舞台场景搭建上的具体难题了。

  多年来,《中秋之夜》都是室内录制,一旦拉到户外,从舞台设置、镜头语言到灯光,都是需要再创造的。“演播厅的镜头语言主要是中景、近景、特写,但在户外,大景、全景会比较多,而且我们这台晚会又不是一首歌接着一首歌的逻辑,两个舞台之间要有故事串联。”如何保留实景场地的自然秀美景观,又保留演播厅聚焦的感觉,导演组花了大力气。

  杨子扬还提到,因为户外录制场地及地理位置限制,今年《中秋之夜》的主、副舞台间的距离相对较远,再加上户外舞台的灯光只能在晚上测试、调整,因此相对室内录制,户外录制的难度可谓是成倍增长。

  除了根据地形设置的舞台搭建,用镜头调度来攻克空间上的距离,《中秋之夜》导演组在今年还遭遇了“台风危机”,因为录制那几天前后正好是“山竹”来袭,虽然长沙离“山竹”的势力范围还有些距离,但抗风力的因素却是户外演出必须考虑的。据悉,《中秋之夜》特意搭建了抗风力6-8级的舞台,也幸好天公作美,录制时现场并没有受到台风影响的波及,但为了保证录制效果,导演组还是拉长了录制时长,用了两天完成了《中秋之夜》的录制。

  从文化的角度和艺术的观赏角度上去进行“天涯共此时”的表达,导演组可谓准备良久。这个成熟的团队曾十年参与执导最国际化的《汉语桥》,制作过笑料满满的《我们都爱笑》,还打造过许多口碑收视双丰收的晚会。在总导演杨子扬的描述中,团队里的成员大都是80后、90后甚至95后,“虽然是年轻人,但大家对于文化都是有很高的熟悉度与认知度。”

  在他看来,做《汉语桥》是“对外”发散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做《中秋之夜》则是“对内”弘扬中华文化的传承,两者在文化的属性上其实是“共通的”,而团队长期在《汉语桥》这档节目上的浸润,也无形中为《中秋之夜》的打造助力。“我们大概是从7月份就开始准备这台晚会了,最先做的就是搜集资料的工作,这个工作很庞杂,但因为有了《汉语桥》的锻炼,大家上手也比较快。”

  总结出“中秋”的多个民俗,再去追根溯源。“为了传递“天涯共此时”的这种“情”的根基,我们的节目走向便有了清晰的脉络。”在这个基点上进而选择曲目,甄别演员,创作音乐,编排舞蹈、制作舞美、服装、道具,一切都顺理成章。

  晚会选择与中秋主题相关的节目,有游子思乡的情谊,期盼团圆的憧憬,有对爱情亲情的赞美,有民族团结的自豪等等。例如,《中秋之夜》以“月”为主题元素,不仅展现古街上的非遗项目,融合了古典诗词、戏曲器乐、瓷器文化等文化元素,以此传承中华文化,还通过雅俗共赏的经典歌曲演绎串起了人们对月亮的无限祝福。此外,晚会还通过《月光下的人们》、《我的青春在丝路》和《十年团圆》三个的短片,展现民族精神与时代青年人的风貌,体现出中秋节的浓浓思乡情,以及保“大家”舍“小家”的家国情怀,表达出中秋佳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例如,《月光下的人们》短片凸显出那些因重任或者职责攸关而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战士、高铁工作人员、值班民警,体现了中秋思而不得的思乡情绪;《我的青春在丝路》短片聚焦于为支持发展中国家建设而奉献精力与青春的中国年轻人的故事,展现他们在中秋节依然在异国他乡坚守岗位、为大家的团圆舍弃小家的团圆的宏大胸襟,呈现出他们朝气蓬勃的形象和滚烫的少年之心,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给当下社会灌注了正能量,并将以此感染、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晚会还会特别邀请2008年汶川地震后来到湖南援建学校、在这里度过震后第一个中秋节的孩子们回湖南重聚,“团圆的背后,也是对老师和社会的感恩之心。”

  中秋团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018湖南弘扬卫视《中秋之夜》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在面对创新、传承文化、场地等一系列挑战,导演组做到了在既有的形式下丰富艺术内涵,既保持传统艺术的韵味和民族特色,又蕴含时代的青春气息。此外晚会还用格调高雅的音乐剧、情景歌舞秀展现艺术的魅力,描绘出中国古典艺术百花齐放、生机盎然、健康向上的美好图景。晚会还将先进虚拟技术融入舞台表演,营造不同的艺术情境,带给观众一场高水准、高格调的文化视听盛宴。可见,从文化的传承,到当下的呼应,导演组为2018湖南卫视《中秋之夜》倾注了大量精力。在总导演杨子扬看来,做晚会没有固定模式,创新重要,也希望这台富有新意与诚意的晚会在今晚19:30能给观众带来惊喜与全新的视听享受。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