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睛吃出家乡味道:中秋节为什么有吃月饼的习俗?
闭上眼睛吃出家乡味道:中秋节为什么有吃月饼的习俗?
闭上眼睛吃出家乡味道:中秋节为什么有吃月饼的习俗?,旧月饼模子,长香月饼,月饼塌掉每逢中秋佳节,当家家户户欢聚一堂举杯赏月时,有一样美食最不可缺,那就是月饼。
中秋月饼又称“团圆饼”,是明月和团圆的象征,中秋节可以没有别的活动,但不能不吃月饼,于是中秋节也被亲切的称为“月饼节”。
月饼皮薄松软馅儿大,口味有莲蓉、豆沙、咸蛋黄等等。其实,这些实际上都属于“广式月饼”。
广式月饼的特点就是皮薄馅儿多、皮馅比例一般为2:8,饼皮口感松软、细滑;用料重油重糖,香甜而不腻,分为咸、甜两大类。另外,广式月饼大多造型精美、花纹清晰。
回溯历史,广式月饼起源于光绪年间,当时广州城西有家糕酥馆用莲子熬成莲蓉做酥饼的馅料,这种新式酥饼由于其清新之口感很快声名鹊起,广州诸多店家纷纷效仿生产,该馆也改名为“莲香楼”。
后来,广式月饼逐渐闻名于中国境内,由此产生了不少新兴的品牌和口味,但莲蓉月饼始终是广式月饼中最负盛名的品类。自广式月饼风靡全国以来,其薄皮软馅的口感特点、和精致的雕花造型几乎成了“月饼”的代名词。
实际上,在不同地区、根据各自不同的风俗文化与饮食习惯,国内有着各色各样不同种类的月饼,可分为广式、苏式、京式、滇式、晋式、潮式月饼等数大流派。
若广式月饼以“薄皮软馅”著称,接下来必须要提的是与之迥然不同的苏式月饼。
唐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长江下游城市如扬州、苏州的饮食点心业发达,小食饼铺林立,当时最流行的便是酥皮饼食。南宋时期,酥皮饼食已自成体系、成为制饼业的主导产品。
与广式月饼皮薄馅多的特点不同,苏式月饼最大的特色便在于它一层一层的酥皮:饼皮用小麦粉、饴糖、食用植物油或猪油等制成,再以小麦粉、食用植物油或猪油制酥,经制酥皮、包馅、成形、焙烤加工而成。
在层酥相叠的外皮下,苏式月饼的馅儿也是甜而不腻。其口味分甜、咸两种,甜月饼以烤为主,有玫瑰、百果、豆沙等品种,咸月饼以烙为主,品种有香葱猪油、鲜肉、虾仁等。
苏轼曾有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说的就是苏式月饼,其中“酥和怡”指的就是苏式月饼这种酥松易化的特点。
京式月饼花样众多,清末李静山在他的诗集《增补都门杂咏》中记述:“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其中的“红白翻毛”指的便是京式月饼中几个特色品类:自来红、自来白和翻毛月饼。
何谓翻毛?相传“翻毛”二字为慈禧太后所赐,这种月饼刚出炉后放于桌上,如果轻轻拍打桌面,外层白色酥皮便会像雪白鹅毛一样轻轻飞起。
乍看之下,翻毛月饼的外皮很“苏式”,像普通酥皮点心,口感脆松,然而里边的馅儿却是北方风味,内有椒盐、桂花、八宝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自来红、自来白这两种月饼。传闻“自来红、自来白”得名于月兔的红白两种草药,自来红月饼烤色较深,饼皮红润且有一道黑红色的圆圈,馅料多用白糖、冰糖、果仁;自来白月饼饼皮纯白,内包枣泥、豆沙、豌豆做什锦馅。这两大月饼为京式月饼之特色代表。
京式月饼用料多为枣泥、果仁,口味偏清甜,而在远距京城数千公里以外的云南,非常流行一种香咸口味的月饼——“滇式月饼”。
滇式月饼来自云贵一带,其特色便是大名鼎鼎的“云腿月饼”。“云腿月饼”采用宣威火腿作为馅料,香味浓郁、甜中带咸;饼皮由猪油、面粉、蜂蜜配制而成,饼面带金黄色或棕红色,食之疏松香酥,别有风味。
相传在明末清初之时,南明永历皇帝在清军的进逼之下,退据昆明避难。其御厨偶然发现了云南本地著名的“宣威火腿”,将其做成“火腿包子”奉给皇帝。永历皇帝吃了以后发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包子香浓味醇、甜咸适宜,连声夸赞,这“云腿包子”遂成了御膳。到了19世纪末,有位御厨将“云腿包子”加工改良焙制成“火腿四两砣”,这便是云腿月饼的雏形。
如今,云腿月饼以“酥而不碎,香而不燥,油而不腻,甜而不拗”著称,其独具一格的风味使滇式糕点在国内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另外,滇式月饼还有一种清香的品类,正好与云腿月饼形成互补,那就是鲜花月饼。由新鲜采摘的玫瑰花瓣制成玫瑰花馅,加以面粉、香油、白糖、蜂蜜等配料焙烤而制成的鲜花月饼,口感酥脆、花香浓郁。
除了上述所提四大流派的月饼,值得一提的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式月饼”。
晋式月饼形制古朴、口味淳厚、酥绵爽口,以郭杜林月饼为代表。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太原一家糕饼铺的郭姓、杜姓、林姓师徒,因一次饮酒过量误了时辰,意外制成一种新的包馅饼,一经问世立即得到众人追棒,人们还为这个饼起了个别名——“醉饼”。
后来,为纪念郭、杜、林师徒三人,人们把这种饼叫做“郭杜林饼”,并逐渐成为山西中秋风俗和节日饮食文化的一大闪亮符号。
按地域条件来看,颇具地域特色的还有潮式月饼,也称潮汕朥饼,“朥”字在潮汕方言指猪油,即用猪油掺面粉作皮包甜馅,皮酥馅细、内馅有绿豆、乌豆、水晶、紫芋等等。
此外,还有小巧玲珑,皮酥馅饱,主打“梅干月饼”的徽式月饼;以芝麻为主要原料的衢式月饼;以西安水晶月饼为代表的秦式月饼等等。中国各大地区的月饼可真是种类繁多、花样层出不穷。
顾名思义,月饼也是一种饼,有关“吃饼”习俗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耕柱》,其中记载有个人家里有吃不完的牛羊肉,却“见人之做饼,则还然窃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面食中加馅的做法,《齐民要术·饼法第八十二》中有“作烧饼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当时的烧饼与今天的羊肉馅饼非常相似。
由此看来,制饼工艺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什么时候出现了“月饼”这种节令食品,换言之,即“饼”是什么时候与中秋节挂钩而成为“月饼”的呢?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考察关于唐朝中秋节习俗的历史文献,主要见于大量赏月诗歌和一些笔记小说,个别地方只是说准备“酒食”,并没有提及“吃月饼”这一习俗。
反之,宋朝时期开始出现了不少关于“月饼”的文献,如前文所提及苏轼在《留别廉守》一诗中的描绘:“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武林旧事》和《梦粱录》也都提到了“月饼”,然而这时的月饼都是作为平时吃的面食或点心列出来,很可能指的是一种外形像圆月的饼食,与中秋并无直接关系。
元代的民俗文献也没有提到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最著名的只有元朝末年朱元璋用月饼传信、号召八月十五齐起义的民间故事。一般而言,传说的内容只有民众情感或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真实性,此传说确实将“月饼”和“中秋”联系了起来,但真正将“中秋”时节赏月“吃月饼”作为一种习俗发展起来并有据可考的,是在明朝。
明代文献明确地出现了关于中秋月饼的大量记载。田汝成著《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中说明:“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这里明确地叙述了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之习俗,并且“月饼”之意即亲友团圆。明代还有诸多此类文献,参考明万历年间的《明宫史》中的记载:
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由此,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在明代已经出现并风行于世。月饼作为传统的节令食物,其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渐渐形成了现今这种不同地域、出产不同风味的月饼这一百花齐放的盛况。
相关文章
- 越南查获1吨不合格月饼专用面粉
- 传统月饼有了新口味什么贝月饼
- 【我们的节日·中秋⑤】【图集】最“甜”教师节 同学们自制月饼送老师
- 月饼市场新口味吸睛吸金仍是“双黄莲蓉”
- 南京这条老街上的手工月饼很多人大老远开车去买“有小时候的味道”
- 行业动态︱“瘦身”的月饼更飘香
- 香江月饼风云:双黄白莲火腿仁家好月圆话中秋
- 山西神池启动第六届网上月饼节暨首届美食文化节
- 中秋疫情下的贵阳香港帝皇月饼
- 天津市场月饼上市 榴莲芒果、川蜀辣鸭你敢挑战么
- 山西运城蛋糕店月饼玩出“新花样”
- 莞铜情深徐福记奔赴千里送去开学大礼包
- 中秋月饼大盘点:谁是月饼生产大省?有哪些奇葩口味?
- 【网络中国节·中秋】手工土月饼 留住“老味道”
- 月饼是传统的香 投资是谨慎为好
- 超市月饼开始打折专卖店大闸蟹畅销 资讯
- 揭开华美月饼成功的背后
- DNF中秋活动介绍 中秋月饼做法一览
- 一浆!「臭臭冰皮月饼」来了4mm超Q弹!
- 京东超市在上海随机派发数万个月饼为消费者提供地方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