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消耗战”背后:节日文化不该被“伪仪式感”侵蚀
“月饼消耗战”背后:节日文化不该被“伪仪式感”侵蚀
“月饼消耗战”背后:节日文化不该被“伪仪式感”侵蚀,杭州月饼品牌,咖啡配月饼,提浆月饼做法“2022年中国月饼销售额将达243.8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约85%”“月饼销售规模8年间上涨超8成,但其实超6成消费者吃不完”……近日,艾媒咨询公布的调查数据引发关注,不少人发出疑问:中秋节过后,剩下的月饼去哪儿了?媒体通过报道揭晓了答案:保质期内打折销售、退回厂家,临期则直接销毁、用作饲料。(9月14日 光明网)
不只是商家,许多消费者也打响了“月饼消耗战”。送亲友、当早点、炒菜吃,月饼沙拉、月饼烧烤、月饼豆浆……各种“创意做法”让人直呼:“爱吃月饼的和不爱吃月饼的都沉默了。”作为礼品的月饼千回百转又回到手里,作为菜品的月饼创意百出却成为负担。为什么人们总会陷入“节前买、节后扔”的消费怪圈?不是月饼变了味,而是过节的“伪仪式感”正逐渐侵蚀民俗文化,甚至令人闻“节”色变。
月饼象征温情,本寓意团圆美好,却逐渐从食品变礼品,失去了往日的文化味与仪式感。中秋吃月饼,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习俗,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过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食月饼,赏月聊天。而如今,很多人眼里的中秋只剩下“买月饼”“节假日”,大量购买月饼仅仅为了装点节日气氛或者送礼。这样的“仪式感”,和真实情感无关,反而使人疲倦不堪,与惊喜、愉悦、新鲜、轻松等正向情绪背道而驰。
同样,群发祝福、节日大餐、过度采买……这些过节方式源自所谓的“伪仪式感”:追求仪式套路,却难以获得个体层面的怀旧感、文化意义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空有仪式,却脱离情感,这如空中楼阁般的“伪仪式感”混淆了“仪式感”和“”的本质与内涵,正不断瓦解节日的质感。
诚然,经济和社会基础的变化极大消减了节日活动的神圣感。从吃饱到吃出品位,从“四世同堂”到“三口之家”,记忆中的节日味道面临物质生活丰富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带来的危机。但节日的“伪仪式感”不仅有关社会,更是一道文化命题,体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消逝。
其实,中秋不止一顿油光四溢的晚宴和吃不完的月饼。古人赏月、燃灯、饮桂花酒、猜灯谜、打月饼,所以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景。我们呼吁前卫、创新的过节理念,也需要找回传统节日文化中传递的民族情感。须知,真正的“仪式感”是一种底蕴传承,不同于“”的空洞和套路化。在探索新时代节日符号的同时,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激活共同记忆、引起精神共鸣,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与祝福。切不可被“伪仪式感”吞没,追求所谓“”,徒增负担。
节日文化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人伦观念、美好祈愿等,其核心不在礼而在情,不在景而在意。只有让节日蕴含的真情与意义在民众生活中回归,才能更深刻地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情感、守住文化之根、赓续千年文脉。
相关文章
- 广西中秋月饼大战打响 68斤合浦大月饼亮相引围观
- 高校神仙月饼打架!招招令人心动
- 什么值得吃?五款网红月饼大测评最好吃的流心月饼是…
- 北京地铁开展便利店试点经营 罗森、京东等品牌入驻
- 月饼印上米奇、维尼小熊 新雅联手迪士尼进军“网红月饼”
- 在线Battle月饼组团亮相总有一款适合你!
- 广式月饼超详细做法不开裂不塌陷甜而不腻学会再也不用买
- “无糖月饼”真能敞开吃吗?
- 香港月饼又卖光?1分钟教你分辨真假香港月饼
- 活动报名|“非遗美食月”之北京稻香村传统糕点体验
- 旧金山华埠散房家庭中秋节欢聚 亲手制作冰皮月饼
- 三亚红沙“小月饼”孕育千万元级别“大市场”
- 数万人在线围观的徐汇文旅直播间精华都在这一期!
- 温岭城南女同胞开展“解码非遗 圆梦共富”的月饼技能培训
- 烤了一盘黑暗月饼儿子一口咬掉半个表情瞬间亮了
- 中秋消费观察:月饼生产供给更趋多元 户外用品消费需求强劲
- 南京冠生园月饼重新上市 不忌重谈陈馅事件
- 能切出福字的月饼人民大会堂月饼
- 流心专家匠心制作——乐琪月饼2018年领头行业召开新品发布暨订货会
- 主打“非遗京味儿” 北京稻香村今年将产4900吨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