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饼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滇式月饼

滇式月饼

中秋为何吃月饼 “饼”承传统人月双圆

中国月饼网2022-12-28滇式月饼烘月饼
么子月饼,烘月饼,高要月饼,中秋为何吃月饼“饼”承传统人月双圆,么子月饼,烘月饼,高要月饼?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商周蛙形金箔、商周卷云纹金喇叭形器、商周石虎、金面具、商周铜龙首等6件典型文物为视觉元素,开发“金沙素律”中

中秋为何吃月饼 “饼”承传统人月双圆

中秋为何吃月饼 “饼”承传统人月双圆,

  么子月饼,烘月饼,高要月饼?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商周蛙形金箔、商周卷云纹金喇叭形器、商周石虎、金面具、商周铜龙首等6件典型文物为视觉元素,开发“金沙素律”中秋礼盒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 年)农历八月,苏轼写下《留别廉守》,其中“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是最早把“饼”和“月”联系在一起的诗句。有人以此推断,美食家苏轼在中秋节吃了月饼,甚至将其称为“月饼之父”。事实果真如此吗?

  月饼形状与月亮相似,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表达。然而,你可知道古人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吃月饼?月饼又是何时与中秋节绑定,成为一种充满仪式感的习俗?

  关于月饼的起源,最早指向殷商时期。传说武王伐纣时,纣王的太师闻仲就创造了一种内夹馅料的甜饼,用以犒劳士兵。这种饼被称为“太师饼”,被视作月饼的前身。但实际上,先秦的古人可能无缘“饼”这种食物。当时人们更喜欢食粟(小米),而小麦因为皮坚硬难以直接食用,被视作下等人的“恶食”,问津者寡。直到汉代,才出现了将小麦磨粉的工具转磨,曾经的“恶食”摇身一变,成为“尘飞雪白”的面粉,为“饼”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面粉的出现,让古人在烹制方式上探索创新,或蒸或煮,饼走上了餐桌。东汉末年的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里说:“饼,并也,溲麦使和并也。”由此可见,当时主流做“饼”的方法,是将面粉加水,然后制作成团状物蒸熟,类似于今天的馒头。这种做饼的方法一直延续到宋代,大家熟知的武大郎所卖的炊饼,也是蒸熟的。此外,汉代还有一种汤饼,就是用水煮熟的面食,类似于今天的面条和面片。汉代年幼的汉质帝就是被“跋扈将军”梁冀“进鸠加煮饼”谋杀的。

  蒸饼一直流行到东汉末年,这时从西域传来一种新式的饼——“胡饼”。这种饼的烹饪方式和中原的蒸煮有了很大的区别,它是烤出来的,在西域被称为“馕”。最受欢迎的胡饼当属芝麻饼,《释名》将其描述为“以胡麻著上”,这种芝麻饼直到今天也很常见,可谓西北美食烤馕的前身。与中原的蒸饼、汤饼相比,芝麻饼香气浓郁,便于保存,迅速流行,汉灵帝都好这口。诸葛亮《出师表》则说:“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后董卓拥胡兵破京师之应。”将其视作汉室衰微的证明,但平心而论,汉代灭亡的原因显然不是因为一个皇帝喜欢吃胡饼。

  饼成为主食,很有饱腹感,陈寿《三国志》中出现了“画饼充饥”的说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在面食中加入馅料,比如后赵君主石勒就喜欢吃用干枣、胡桃瓤为馅的蒸饼。北魏末年成书的《齐民要术·饼法第八十二》则有“作烧饼法”的详细记载:“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从烹制方法来看,这很像今天的羊肉馅饼。至此,面粉、烤饼、馅料齐备,为月饼的出现完成了最后的拼图。

  宋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文化巅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饮食文化也有了长足进步,今天我们熟悉的炒菜就出自宋代,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月饼的雏形出现。苏轼《留别廉守》里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这种小圆饼以酥油和饴糖作为馅料,从形式上来看,非常接近今天的月饼,但实际上却大相径庭。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了都城临安(今杭州)的地方风物:“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应于市食,就门供卖……”值得注意的是,那时的“月饼”是“蒸作从食”,而非烘焙或者火烤出炉,因此更类似于今天的糖包子,同后世的月饼相去甚远。

  直到明代,月饼才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模样。万历年间,沈榜在顺天府宛平县(今属北京)当知县,写有《宛署杂记》记录当时的民俗,其中就有一条“月造面饼相馈”,并且这种“月饼”“以果为馅”。如此看来,今天争议颇大的“五仁月饼”才是古代月饼的正宗嫡系传人,现代人喜欢的云腿、洗沙(豆沙)、蛋黄、鲜花月饼等,只能算是后来的创新发明。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的说法最早出现于《礼记》。《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八月十五,秋已过半,是为中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久而久之,便在中秋形成了拜月、祭月的风俗。不过,迟至南北朝时期,农历八月十五尚未成为节日。直到隋唐,中秋才被视作节日,就连唐朝皇帝也在宫中修了“赏月台”。到了北宋太宗年间,才把中秋定为官方节日。

  关于中秋吃月饼,有一个民间流传甚广的故事。唐高祖时,大将李靖率师讨伐犯境边寇,于中秋节凯旋,长安通宵欢庆。时有吐蕃人献饼祝捷,唐高祖手拿圆饼指着明月笑曰:“应将胡饼邀蟾蜍。”祭祀之后,胡饼被分赐群臣共啖,遂成中秋吃饼之俗。到了唐玄宗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然而传说只是演义,唐代赏月吃的食物并非月饼。直到五代时期,根据记录市井生活的《清异录》记载,开封有专卖四季小食的商家,中秋时以“玩月羹”应市。这种食物从制作方式来看,比较像是以桂圆、莲子、藕粉制成的羹汤,与月饼实在没有明显联系。到了宋代,被称为“月饼”的食物出现,却更像是糖包子。

  此外,宋代著名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今河南开封)民众每逢中秋节要饮新酒,所谓“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玩月”饮酒的时候还要食蟹、吃水果,同样未见吃月饼的记载。

  宋代《武林旧事》和《梦粱录》两本书中都提到了“月饼”,也都有专门的“中秋”条目,但偏偏二者无关。南宋时所谓的“月饼”同当时的梅花饼、菊花饼、荷叶饼一样,并未与中秋节结缘,成为节令食品。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源自明代。传说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为策动起义,将八月十五夜起义反元的信息藏于月饼中,四处流传,四海响应。为了纪念起义胜利,每逢中秋就要吃月饼。当然,这也是野史之谈,虽颇具传奇色彩,但实不足信。

  这个传说倒是印证了月饼在明代的流行。当时,从南方到北方,从民间到宫廷,都有在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明代文人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农历八月有送“月饼”的习俗,这让我们找到了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

  此外,天启年间的大太监刘若愚所作《酌中志》,堪称晚明宫廷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提到“八月……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清代也有类似记载,比如乾隆二十二年八月初十日、八月十三日两天,令妃、愉妃就用去“八百个”月饼。而《燕京岁时记》干脆断言,“月饼到处皆有”,唯独“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可见月饼不仅极为流行,还诞生了许多名牌老字号。

  月饼从明代开始和中秋节紧密联系,折射出一种深刻的社会大背景。从北宋末年到明初,战争频仍,山河破碎,骨肉分离,人民对于团圆、平安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中秋节从官方祭月的属性,慢慢地变成了民间期盼团圆的寓意。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明宫史》记载:“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曰‘团圆饼’也。”由此,月饼和中秋节紧密地绑定在了一起。

  中国人不仅追求美食,更赋予食物象征的寓意,月饼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经历了从贡品、食品到礼品的变迁。

  唐宋时,人们中秋节的主题是“赏月”的话,明代的中秋节就演变成了“拜月”。明代《帝京景物略》提到“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可见当时中秋时的习俗就是祭祀“月光神”。既然要祭祀,那就需要有祭品。中秋月圆,因此祭品也要是圆形的,正所谓“其祭果饼必圆”。民间向来有仪式完成以后分食祭品的习惯,中秋节月饼作为供品从供桌上撤下来之后,自然地又成为人们的美食。《饮食好尚纪略》说:“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

  圆形在中国古代,赋予了团圆的寓意。清代,月饼之于中秋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团圆内涵。顾禄《清嘉录》说:“中秋食月饼,夜设祭月,取‘人月双圆’意。”至此,月饼作为“拜月”祭品的属性逐渐淡化,作为“团圆饼”的象征意味变得越来越重要。

  著名巴蜀文化学者、成都民俗专家袁庭栋认为,不同于端午节外出赛龙舟、清明节回乡祭祖,中秋节是一个家庭节日,大部分的仪式活动都在家里完成,正所谓“今宵明月最圆光,睦睦全家聚一堂,馋嘴娃娃吃月饼,爸爸对月想文章”。在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月饼这种高糖、高盐、高油脂甜食非常受人民大众欢迎,尤其对小孩子特别有诱惑力。

  随着时代发展,生活条件改善,物资极大丰富,月饼的礼品社交属性愈发突出。月饼作为礼物在亲友间互赠,是传统礼仪,应时应景,有情有义。月饼成为中秋节的社交“硬通货”,口味逐渐退居次位,包装、品牌和价格则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如今,“月饼经济”“月饼社交”膨胀的背后,虽然蕴含着拓展和丰富“月饼”这一传统糕点内涵和意义的创新因子,但也暗藏着传统礼仪变味、资源铺张浪费等隐患,有悖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今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继出台要求减少月饼包装层数、限制包装成本、加大对高价月饼、粽子等传统糕点的监管等多项规定。我们探寻历史,是为了让月饼回归本味,让情意回归本心,让文化回归本质。

很赞哦!